时间:2014-09-05 08:29: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打印 点击:
最该反思的是家长
“目前心理学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研究,有一种认同度较高的思路是,孩子们丧失社会功能的背后其实是情感的缺失,即由于家庭环境、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的恶劣导致情感没有依托,只能通过网络游戏或社交,获得某种情感满足。”荀焱说,“所以一个幸福的家庭,很少出现类似沉迷于网络的偏颇行为。”
《新闻调查·网瘾之戒》在临沂网瘾戒治中心调查期间,曾经对正在治疗的孩子和家长进行随机调查,其结果令人深思。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中绝大多数对孩子使用过家庭暴力、过度溺爱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用言语刺伤孩子、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些家长还存在因夫妻关系不好,以孩子为 发泄对象的现象,并且接近100%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网瘾问题,与家庭问题有关系。
而另一面的问卷调查同样令人唏嘘,这些网瘾孩子几乎100%遇到过家庭暴力,认为父母不爱他们,感觉非常孤独,而且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有过自杀的念头。当主持人问及“想要跟父母沟通、需要父母疼爱的请举手”,所有孩子齐刷刷高举起手。
荀焱指出,要真正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家庭的积极干预必不可少,必要时要对家长的行为进行干预和辅导,“家庭问题是孩子沉迷网络的主要因素,而恶劣的家庭关系背后都有复杂原因,这就需要多角度结合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对孩子、家长双管齐下”。
张侃认为,心态平和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密码。“作为父母尤其不应攀比,只要做到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可以了。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学霸’,有的 孩子的确存在学习困难,如果家长还要强求,孩子会很为难。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慢慢会沮丧、闪躲、逃避,于是网络游戏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要认识到人活着的本质意义,愉快的生活是最基本的。一定要(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吗?上其他二本三本学校,就不能活吗?孩子快乐地活着,与抑郁乃至轻生,哪个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张侃指出,现在有些父母给孩子定的底线太高了,一旦被突破就容易慌不择路,这些也是父母应该反思的地方。
张侃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整个社会也需要反思。迄今为止,对孩子的评价机制依然算不上是多元的,大多数孩子终将籍籍无名。而任何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由普通人构成。可是我们的社会,对普通人、对生活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是否有发自内心的认可?
延伸阅读
反网瘾机构不妨走公益路线
标准缺失、监管失位、家长病急乱投医,导致反网瘾机构鱼龙混杂,借反网瘾之名、以牟取暴利为目的而开设培训学校、戒网中心的大有人在。
鉴于此,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认为,现阶段不合法、不合理的戒网中心应当被取缔,真正的反网瘾机构应该做到结合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孩子克服网络依赖症。
“这样的机构,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家长的心理疏导和培训。”张侃说,解决了家长的问题,然后再把孩子和家长聚在一起打开心门深谈,此后再结合对孩子的单独挖掘,搞清楚孩子真正的症结所在,是生理缺陷、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内部动机还是的确学习困难,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张侃认为,这种形式的疏导中心在未来也许是一种慈善机构的存在。“它的人员配备、资金来源都可以来自社会,不再以是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成功而收费。”
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荀焱也认为,反网瘾机构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公益性组织,政府或者NGO组织均可。“这样的话机构有可控性,不管是政府支付费用还是哪一方,它都能够做到以专一的方式去帮助孩子。” (推荐阅读:戒除网瘾,走向美好未来)
荀焱还指出了反网瘾机构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商业化运作也可以,但一定要规范,不能是伪商业——能够提供等值的服务。”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网瘾”背后的摧花辣手(3)",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网瘾”背后的摧花辣手(2)
下一篇: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