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24 09:45:45 来源:吉林大学新闻网 作者: 打印 点击: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人群日益低龄化、便捷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何为网瘾,网瘾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正视网瘾,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建略。
人其实是被控制着在玩
丁建略介绍说,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网瘾者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心理上依赖网络,具体表现为不玩的时候心里想,下线的时候感觉心里空虚;虽然渴望戒断,但是如果不玩会有明显的戒断反应,比如睡不好、闹心等;二是自我约束能力降低,长期沉迷网络会损害大脑的前额叶,抑制自我约束能力,典型的表现就是逃避应承担的责任而选择沉迷于网络。
丁建略特别提到,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对新事物接纳性强,很容易对网络游戏上瘾;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压力大,也容易通过网络来缓解压力、逃避现实。此外,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喜欢挑战,大型网络游戏靠其难度和深度更容易吸引大学生上瘾。
有观点认为,人喜欢上网是因为网络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自由,对此,丁建略予以了否定。他认为,人有网瘾,并不是这个人“在上网”,而是网络控制着他们在上网。在网瘾孩子的家庭里,家长都不希望孩子继续沉迷,而孩子对家长的管制又十分抵触,孩子和家长是冲突的,却都不是受益者。丁建略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网络利益集团,而孩子则是被“绑架”的。
“蓄水池原理”——越陷越深
丁建略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网瘾的形成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中的“多巴胺”和“前额叶”,多巴胺驱使人追求玩乐,使人任性,前额叶让人能够工作,使人保持理性。例如当人在选择是继续学习还是玩会游戏时,其实是大脑里的多巴胺和前额叶之间的“斗争”。丁建略将人体内的多巴胺物质比作蓄水池里的水,上网打游戏会让多巴胺物质如蓄水池的水一样,快速下漏,从而产生快乐,正常情况下,睡眠会补充流失的多巴胺。但是,当睡眠不足或不规律时,“蓄水池”得不到充分补充,人就会再次通过上网打游戏,寻求刺激以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反反复复。
一方面,每天同样的上网游戏量带来的快乐度会逐渐减少,唯有不断增加游戏量才能达到原来水平的快乐度;另一方面,游戏削弱了前额叶的控制功能,前额叶控制的削弱又无法克服成瘾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使网瘾者越陷越深。
网瘾导致的多重危害
“网瘾对多巴胺系统的激活机制和各类毒品是一样的,这种机制最终会导致多巴胺系统受损,造成人除了上网打游戏之外无法获得快乐。所以有网瘾的人社交萎缩,对人冷漠,情感上依赖虚拟世界,此外还有认知功能下降、对周围环境不敏感等。网瘾还会造成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引发过分敏感”,丁建略说,“由于对语言回路的抑制,它会导致语言功能降低,讲话的意愿也被抑制,致使语言能力降低,所以有网瘾的人说话基本都慢。”
丁建略认为,人的前额叶在25岁之前还未发育成熟,而人在打游戏时,所有信息是被动接受的,前额叶基本是不工作的,游戏仅仅激活了控制视觉和运动的有限区域,造成前额叶发育不成熟,由此进一步导致思维能力降低和工作能力降低。研究显示,网瘾者的大脑看起来像吸毒和酗酒者的大脑,负责处理语言、记忆、感官等信息的区域,萎缩了10%到25%。(推荐阅读:戒网瘾,为了孩子的健康童年)
网瘾的危害不局限于网瘾者本人,由于网瘾者对风险的预估能力降低,更有可能发生网瘾者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TAGS: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丁建略谈网瘾:人其实是被网络“绑架”了 (一)",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