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4-09 08:51:4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孙云晓 打印 点击: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14.6%)以及13~17岁的网瘾比例(14.3%)。
一方面,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另一方面,沉迷网络的现象正在严重侵害孩子的身心。不健康网络游戏的泛滥成灾,“网络中毒症”已成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书中就有着几个发人深省的案例:
一个深秋的清晨,有早起习惯的何爹在河边晨练,猛然看见一衣着单薄的少年自身边跑过,疯了似的直冲桥顶,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嘭”的一声闷响,一道黑影已投入河中。何爹慌忙呼救,但等到赶到的人们打捞到他时,少年已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听到噩耗,从邻近村里赶来的孩子的妈妈只哭了一声:“我的儿,上网要了你的命啊!”就失去了知觉。
原来,就在当日凌晨两点,已擅自离家在网吧过了两个通宵的男生小秋,开始感到身体严重不适,便昏昏沉沉地跑回家里想好好睡一觉。哪知到家后,几天见不到儿子正等得心焦的母亲却不放过,拉住他盘问不停、哭闹不休。好不容易搪塞过去,没想刚刚睡着,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又抓了他的被子往洗衣桶里塞,说:“你不好好读书你就帮我做事去!”随后一把将他硬扯下床,逼他到田间劳动。“觉都困不成!不做人哒!为啥人家都玩得,只我玩不得!”一怒之下,小秋就穿着身上的单衣跑出了门,直接跳了河。
无独有偶。在秋出事前不过两个月的一天,隔河相望的另一村子里一名初三学生服毒自杀。学校一片哗然:该生成绩自小学到初二一直都好,曾经拿过市县级的三好学生。这样的好学生为什么也会自杀呢?
该生在遗书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成绩和思想均滑坡的原因,也解剖了自己陷入网络后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
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要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歧途。
那么上网为什么容易使孩子上瘾?心理学家认为:网聊可以使人全身神经系统很快兴奋起来;火爆刺激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网络的互动极易使孩子找到‘同类’。长时间的人机对话,长时间的兴奋,不知不觉就容易产生依赖感,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开始只是精神的依赖,后来发展为躯体的依赖。
很多未成年人对电脑上瘾后,对游戏有了依赖倾向,对别的事物渐渐不感兴趣,大部分心思都花在这个行为上面,断了就心里不安,烦躁,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才不至于让孩子沉迷网络呢?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对于刚开始“触网”的孩子,一是要为他们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密锁掉不良网站;二是要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控制上网时间、内容,保持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三是父母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知识,只有自己“升级”,才能有效地监管与合理地引导孩子,使孩子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孩子在15岁至17岁属于道德伦理、法律意识、自控能力等等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善的阶段,这个年龄段正值青春发育期,孩子最大特点就是逆反。面对"网瘾"的孩子,父母简单粗暴地强迫孩子远离互联网是行不通的。父母任何过激的言行都可能导致孩子选择适反而行。孩子越是疯狂上网,父母越是要关爱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且情况不可逆转,就一定要积极争取心理医生的诊疗。
绿色童年上网控制软件转载
TAGS: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为孩子搭建心理健康的“防火墙”",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