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陪伴,福州一名11岁的男孩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每天一放学就玩电脑游戏。只要被限制玩电脑,他就会变得十分暴躁,不吃东西不上学,还会打人。随后,该男孩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抑郁障碍。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发展特点,有7.4%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1.9%的学生上网过度。如何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很多家庭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三个对抗网瘾的法则:
第一,延迟满足法则。网瘾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网络成瘾,而延迟满足是对抗网瘾的有效策略。所谓延迟满足,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一个著名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桌子上有儿童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会儿再吃。如果选择后者的话,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的心理过程。然而,几年后米歇尔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与之类似,当孩子非常想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时,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你周一到周五都能坚持不上网的话,那就允许你在周末多玩半天电脑。或者是,如果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并且正确率超过老师要求的标准,那么就允许你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玩电脑。这些方法都是利用延迟满足来不断加强孩子对于网瘾的抵制能力。
第二,替代兴趣法则。网瘾专家金伯利?扬教授提出的ACE理论模型来解释网络成瘾的原因,A、C、E分别是指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性)。网瘾者之所以会迷恋网络,就是因为网络更能满足个人的爱好或兴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需要玩”,而解决网瘾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玩”。可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往往不会玩、没得玩,只能玩电脑上网了。有些学校甚至处于安全考虑,取消运动会,害怕孩子磕破膝盖,栽了跟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曾对全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以及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父母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被允许出去运动。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研究员说,“当我们的孩子在做题时,英国的孩子在运动,意大利的孩子在参观博物馆,韩国的孩子在进行体能训练。”所以,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给孩子的剩余能量找到合适出口,帮助他们形成“绿色”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寻找有效的网络替代物,同样可以起到预防网络成瘾的作用。
第三,强制任务法则。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在读高一时开始迷恋上网。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就在家里断网,不允许孩子上网。后来,孩子实在忍不住,开始偷家里的钱去网吧上网。当他发现儿子宁可偷钱也要上网时,就决心改变策略,并定下了新规矩:一是根据每天完成作业情况来划定上网的时间,最初标准很宽松,完成作业后就能上网,后来又逐渐增加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二是每天固定上网时间,不管任何原因都必须完成上网任务。有时,孩子因为白天跟朋友出去玩,就只能利用夜晚来完成上网任务,但不管中间有多么犯困,也必须完成任务才能睡觉。这样持续一个多月后,儿子主动提出要减少上网时间,学习成绩也逐渐出现了好转。猛一看,这位父亲是出了一记“歪招”,但不想却“歪打正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质上,这些做法的背后蕴含着科学道理:第一条规矩本质上是网络脱敏,当我们不能阻断孩子上网时,通过逐渐缩短时间,来提高孩子对网络的抵抗力;第二条规矩通过固定上网时间或其他要求,把网络娱乐变成了一种固定任务。于是,上网不再“好玩儿”了。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谈及青少年迷恋游戏的问题,他认为游戏或娱乐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游戏活动中所蕴含的自由。一旦游戏变成了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其吸引力就不复存在了。(推荐阅读:反黄软件使我们的烦恼不见了 )
总之,网络既不是“万恶之源”,也不是“众善之门”。青少年要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健康多元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度使用网络,这样才能成功逃离“网瘾”的陷阱。
TAGS: 戒除网瘾的方法 如何帮孩子戒除网瘾 怎样戒除网瘾 如何帮学生戒除网瘾 戒除网瘾、戒掉网瘾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如何逃离“网瘾”的陷阱",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