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自我治愈”:
“病根儿”往往在家庭内部
“事实上,关于‘游戏成瘾’被视为疾病的问题,目前医学界看法不一,还存在着很多争议。”21日上午,哈医大一院精神科一科主任夏炎,拿起案头的一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解释道,从专业角度来讲,所有成瘾性疾病,分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而非物质成瘾,目前唯一公认的只有赌博成瘾。在这份全球精神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标准里,只是将“游戏成瘾”列在“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的精神障碍”中。
“尽管‘游戏成瘾’是否是病还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它是导致其他精神疾病的诱因。”夏炎举例说,一年前她接诊过一个男孩,由于常年玩游戏昼夜颠倒,生物节律紊乱,与社会脱节,有一天,他毫无预兆地得了突发性精神失常。
虽然网瘾行为外在表现广泛而又多样,但“病根儿”往往出在家庭内部。哈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胡建发现,“游戏成瘾”的孩子家庭关系普遍比较淡漠,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因此孩子才会倾向于在与其他玩家的互动中“自我治愈”。
“尤其是一些初中生,更容易‘游戏成瘾’,他们正处于叛逆期,与家人关系较为紧张,而且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足,如果对学习兴趣不大,又找不到其他乐趣,加上家长缺乏正向引导,就很容易沉迷游戏。”在胡教授看来,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能够引起人们对“游戏瘾”的重视,不过让他担心的是,现在暴力惩戒机构层出不穷,管理混乱。
在胡建看来,“杨永信们”的电击疗法是一种负性治疗手段,治标不治本。他认为,“戒网瘾机构应该是学校式的,而不是集中营式的,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孩子找回快乐上,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给未成年人造成肉体和精神伤害。”
“过来人”感言:
阻力越大瘾越大简单粗暴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游戏成瘾是病”的说法流传开后,也引起了游戏玩家的关注。“玩游戏的人很多,真正成瘾的很少,如果家长尽早发现青少年上网有上瘾的苗头,其实还是可以补救的。”今年32岁的游戏玩家王博,初中时曾一度痴迷网游。他坦言,在自控力差的青少年时期,如果不是家长用了点儿招数,他的人生可能就“玩废了”。
“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工作很忙对我疏于管教,但他们比较开明。”王博上初中时,放学经常往网吧跑,别的家长常因这事儿打骂孩子,他爸非但没拦着他,甚至还主动去网吧给他送过饭。王博回忆,当时他身边的同学都惊呆了,他本人也挺纳闷,差点儿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当时,我爸妈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跟我交流,他们看上去挺理解我的,还主动去了解我最近在玩什么游戏,以及为什么爱玩那款游戏,心平气和地劝我注意身体、不要玩得太晚。”见家长如此“客气”,王博反而不好意思并有所收敛,“其实玩游戏这事儿,阻力越大瘾越大,家长应该动点儿脑筋,千万不要激化矛盾,简单粗暴只会把孩子越来越推向游戏,一旦成瘾再去管教也就不管用了。”(推荐阅读:解除网瘾危害,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
除了教育的问题,其实游戏生产者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只顾着将利益最大化,显然没有及时关照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王博直言:“为什么现在成人迷恋网游的人数减少,不只是他们更加自律,而是因为一些游戏厂商在设计游戏时,故意将游戏内容低龄化吸引青少年,而且还推出各种活动和策划,充斥着消费暗示,引导未成年人充值。我觉得,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应该再大一些!”
TAGS: 怎样戒网瘾、戒掉网瘾、网瘾戒除、网瘾 戒除网瘾软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孩子为什么游戏上瘾(三)",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