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儿童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也成为了互联网商家抢夺的重要消费群体。在网上可以轻松熟练操作的孩子们,不时地会在网上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是自己下一单。《报告》显示,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网络购物的儿童占比达到70%,其中10%的儿童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支付功能。另外,在满足自己购物的同时,帮助长辈在网上购买商品也是儿童重要且常见的网购行为。
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女儿的学校离自己的单位不远,所以女儿小学高年级后她就让孩子放学后自己走过来。但是自己也的确有些担心,就给孩子配了手机,并注册了微信账号。孩子有时候在路上要买点儿零食,就又给女儿开通了微信钱包,注册了支付宝账户,并存入了一些零钱。“以前每个月都会给孩子零花钱,但是经常丢,也不知道她怎么花的,现在存在手机里,只要手机不丢,就没事。也能查到钱的大概去向。”刘女士认为儿童上网和网络消费并不是坏事。
但是消费者周先生却对儿童的网络支付深恶痛绝,原因是周先生的孩子上网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周先生绑定了银行卡的微信账户,给自己的游戏账户充值过3000余元。“幸好发现及时,损失还不算太大。”周先生说起来仍然很生气。同时,周先生也疑惑:“支付密码何时被孩子知道的?”
记者注意到,未成年人在直播平台打赏主播的纠纷近年频繁发生。如2016年,北京市消费者刘女士因女儿将其与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里65万元打赏主播,向映客直播的经营企业北京蜜莱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要求退钱未果后,将该公司诉至法院。今年7月19日,以“8岁女儿疯狂打赏女主播,刷光单亲爸爸8万8,原因让人听了想哭——小姐姐长得像我妈妈”为题报道了一起儿童巨额打赏事件,引起各界关注。
对以上事件,腾讯指数检测结果显示,网民情绪较为感性,立场态度相对消极,观点以谴责涉事主播、直播平台、担忧儿童上网低龄化为主。
网络信息风险要规避
海量信息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点,同时,插上了互联网翅膀的信息还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特点。但这也为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儿童也难免会收到各种有害信息的骚扰。《报告》显示,女童遇到过的色情信息骚扰占比达到29.3%,遇到网络诈骗信息、网络暴力辱骂、陌生人约见面的占比分别为35.9%、24.1%、11.5%。面对色情信息骚扰时,女童受访者表示能正确认识不良信息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76%的受访女童表示会选择不理会、当作没看见。
中国儿基会秘书长朱锡生提醒说,调查显示,在需要帮助时,孩子们更倾向于告诉同龄人,而向父母、老师及祖辈群体反映的比例极低,总计占比不到10%。“这给学校和家长对于儿童性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朱锡生说。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更重视防范针对女童的网络骚扰。遇到网络骚扰时,有45.1%的受访女童表示会与父母交流,但仅有35.4%的男童会与父母交流。类似的趋势也体现在遇到色情信息时与父母的交流。34.8%的女童会与父母交流,而仅有25.9%的男童会这样处理。同时,当遇到网络骚扰的风险时,79.5%的父母会采取加强子女上网限制和加强日常照顾等措施进行防范。(推荐阅读:限制上网时间软件,我们的和平使者 )
朱锡生还指出,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色情信息,在没有和父母同住的儿童中,觉得好奇点开看看的比例最高,因此如何解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的陪伴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TAGS: 管理孩子上网软件 孩子上网管理软件 家长管理孩子上网软件 限制孩子上网软件 孩子上网控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孩子,你在网上还好吗(二)",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