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18 08:36:28 来源: 作者: 打印 点击:
“网上种种菜、养养宠物,再织织‘围脖’,这就是暑假生活了吗?”暑假过了大半,儿子却沉迷在社交网里,家长陈女士的烦恼引来许多家长的共鸣。孩子对社交网站这一新鲜事物的痴迷是否是一种新网瘾?对此,教育专家指出,对于社交网站这一新鲜事物,家长别急着说“不”,孩子不可能在真空的环境下成长,关键看如何引导。
孩子沉迷社交网
陈女士发现,放假一个多月来,儿子小乐在某个儿童社交网站开辟了一块“小庄园”,有自己的小屋,有花有草,还能钓鱼、养家禽,“没钱的时候,我就靠虚拟成勇士等各种身份打工挣钱。”孩子告诉她,班上很多同学都在网站上建了自己的“庄园”,彼此会互相“串门”,每天在上面呆两三个小时以上。
看到孩子整日泡在网上,跟大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陈女士很生气,并勒令孩子以后白天都不许上网。小乐却很委屈:又不是没日没夜地玩网络游戏,而且这样的新玩法很有趣,为什么就不能玩呢?
小乐所上的网站,正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一项针对青少年社交网的调查显示:四成左右的青少年在不同社交网站上拥有账户,其中一半人几乎每天登录。
独生子女希望被关注
社交网站为何会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家长韩女士认为,社交类网站形式新颖,有游戏、信息、照片、视频、音乐甚至3D动画等,改变了单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习惯“读图”的中小学生的胃口。“孩子们在网站上互动做游戏,发表观点,正反映了他们希望被关注的心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希望展现自我,被人关注、认可。而一些社交网站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话语权。“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同学,网络环境显得比较真实,也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不要轻易扣上沉迷“帽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沉迷于社交网站,从而引发另一种网瘾?心理专家指出,其实不必一逢网络必谈沉迷,也别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国家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者何日辉说,诊断是否患有“虚拟社交依赖症”,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表现出由于沉迷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第三,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
教育专家说,网络化时代,孩子无法彻底与网络隔绝,对待社交网站仅用“堵”并不合适,关键是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商议制订“上网契约”,规定上网时间,超过时间,孩子要受到相应处罚,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将孩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丰富些,让他们多参加夏令营、社区活动等,压缩他们在网上消磨的时间。
不妨当做亲子沟通新方式
家长许女士表示,孩子喜爱玩社交网站,起初都会兴奋地和家长讨论,如果家长表现得很反感,会给他们传递“父母不愿了解自己”的信号。等到孩子再深陷其中时,就会对教导和制止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介入,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了交流基础,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动向,及时纠正。”
但是,家长与孩子的网络沟通别太“刻意”。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申请了微博,自己也去申请,结果关注对象中只有一人——— 自己的孩子。孩子觉察以后,会认为父母其实是在监视自己。家长可以通过微博与孩子分享新鲜信息,通过社交网站与孩子一起建设“庄园”,也可以参与、评论孩子在网站发起的话题等,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TAGS: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暑假网上种菜织"围脖" 孩子沉迷社交网",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