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起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谓触目惊心。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因网络而夺走了童年的快乐,甚至是生命。我们要建立起一道屏障,即心灵屏障,在学生思想上建立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别让网络变“网忧”。
一、聊天聊出的悲剧
2013年8月14日,年仅15岁未成年女高中生,光天化日下被泗阳市安监局官员李晓斌暴力强奸致下体大出血。案件发生后,虽然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用任何方式都无法弥补的。后续报道中了解到,犯罪分子之所以会盯上女孩,竟然因为是网友。
吃网友亏,上网友当,网友这个听起来美丽而充满想象的名字,竟然成了“邪恶”的代名词!在此,为女孩痛惜的同时,也为老师和家长敲响了警钟:网络有风险,网友需防犯。网络是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有两面性,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被网络上遇到的陌生人吸引,华丽的名字和倜傥的照片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一颗心谁也不知道。所以,在聊天时要学会保护隐私,不能随意告知对方自己的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要毫不犹豫地删除挑逗性的网友,约会见面的事想都不要想。因为任何一次见面都是充满风险的旅程,对未成年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游戏隐藏的危机
2013年9月19日,笔者从网上获悉,某省横县一名十五岁少年,因母亲阻止玩网游而一刀将母亲刺死。母亲死后,少年无半点恐惧和自责之心,而是照常游戏。让人看罢,痛彻心扉。是什么让少年变得如此冷漠?尽管原因多多,但网游在这里起了直接的诱导作用。
爱玩是孩子天性,当网络游戏盛行后,游戏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孩子们不再选择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而是坐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适度网游有益,但孩子自律意识还很差,要让他们主动适度几乎不可能。在网络时代,把孩子隔离于网络之外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游戏是为了满足人心灵上的需求,也不能因为有弊,就完全将孩子挡在游戏之外。教师要认真分析孩子上网沉迷网游的原因,找到应对之策。笔者分析,青少年上网沉迷网游的原因不外以下几个:
一是缺少生活中的玩伴。孤独是现代青少年的通病,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加之应试教育作祟,孩子除了学习,已经没有玩耍时间,更没有生活中的玩伴。于是,网络填充了青少年心灵的空白,占据了学生的内心。
二是网游画面华丽震撼,满足青少年的视听需求。以炫舞为例,华丽的特效,优美的节奏,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可以对角色随意装扮,用虚拟角色满足现实的逐美需求。
三是网游满足了男孩争强好胜的心理。网游几乎是青一色的升级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争王称霸,号令四方,恰恰能满足男孩子的虚荣心。
三、建立疏防结合的引导机制
针对网络的诱惑,宜疏不宜堵,应建立疏防结合的引导机制,笔者提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一是用现实游戏部分地取代网游。与网游相比,现实游戏在创新性上明显落后,很多传统游戏学生已经厌烦。因此,教师应该做现实游戏的开发者,创造一些新颖的游戏,用生活游戏互动部分地取代网游的虚拟互动,用现实玩伴取代网游玩伴。
二是与学生同游。网瘾即是病态的好奇。面对网络问题频发,很多教师和家长采取围堵的方式限制学生接触网络,将孩子好奇心直接封杀,极不可取。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做法无异于与时代对抗,得不偿失。相反,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之心。与其堵,不如疏,与其收,不如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网游与学生分享,允许学生接触网游,满足孩子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网游进行甄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游戏观。让学生在有指导性的网游中发现,网游都是大同小异,没有神秘感,高等级玩家除了砸钱,就是耗费精力。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逐渐丧失对网游的新鲜感,从而失去依赖。
三是开展网络安全演练。当下针对安全事故频发,学校经常开展各类安全演练,但很少有学校进行网络安全演练,与其它安全演练相比,网络安全演练显得更为必要,对学生影响也更直接。笔者对网络安全演练提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聊天安全演练。教师在安全教育课上模拟网络聊天让学生之间开展聊天活动,然后对各类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演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找出应对之策。
二是游戏安全演练。可以以网瘾少年为例,让学生演练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演练中看到“沉迷”的危害,学会主动解脱。(推荐阅读:家长们为什么盼望孩子能健康上网 )
最后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作为总结:网络不同于其它,一味强行喊打可能适得其反。而且,也找不到充分的理由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这与社会的发展相悖。因而,需要我们对当前的网络文化进行反思,以“疏”来代替“堵”,将网络文化导向一个健康的市场,做成健康的产业。千万别让成为新宠的网络变成“网忧”。
TAGS: 怎样戒网瘾、戒掉网瘾、网瘾戒除、戒除网瘾 戒除网瘾软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孩子迷恋上网,疏导比阻止更重要",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下一篇:控制上网时间与网络消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