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曾于2018年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调研主要覆盖了13-18岁的青少年。报告显示,八成以上青年都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近半数青少年上网时长每天都能够控制在两小时以内,24%的青少年上网时长每天达到2-4小时。其中,影视内容和游戏在青少年中的关注度比较高。
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沉迷于游戏、无法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探讨解决这个问题,1月19日,腾讯少年灯塔主动服务工程、央视少儿频道、DN.A计划与腾讯新闻在成都联合举办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网络游戏”沙龙暨DN.A课堂系列讲座第二期。沙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丰,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张楠伊,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答主、心理学者叶壮来现场为各位家长解疑答惑。
游戏引发的家庭冲突,怎样聪明化解?
游戏与娱乐是孩子的天性,玩手机没错,玩游戏也没错,重要的是拿捏好分寸。合理与不合理的界线在哪里?面对家庭中常见的因孩子玩手机引发的冲突,该如何化解?家长在对孩子的网络教育中,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
针对这些家庭中常见的因为孩子玩游戏而引发的亲子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张楠伊在本次讲座中,为家长逐个剖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楠伊给大家分享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就是孩子拿起手机来就精神百倍,一拿起书来学习就灰头土脸;第二个场景,孩子因为玩手机和父母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这是非常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那要怎么解决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孩子发展中的困难,都是由家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引起的。张楠伊讲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独立感和愉悦感,而这些在虚拟的游戏世界当中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如果我们希望他不沉溺在虚拟世界,在现实当中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就必须在现实当中给他不断的体会这两种感觉的机会,只有平等型家庭,只有自我驱动的孩子,才能找到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的感觉。
手机和游戏不可怕,关键是要掌握好沟通策略
二十年前,逼着孩子离开篮球场回到书桌;二十年后,逼着孩子放下手机出去打篮球。变化的是游戏规则,不变的是时间观。
田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多年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早已摸索出了一套应对孩子不合理上网的策略。田丰从实际案例入手,在沙龙现场向家长展示孩子们五花八门的“反套路”,并结合多年来的研究经验,提出合理的沟通策略,帮助家长弥补规则漏洞。
在田丰看来,家长管理孩子上网、玩游戏的问题,不能过分“迷信”规则。
“和孩子应该怎么谈?田丰表示,家长应改变观念,时间观和教育观,另外,要改变态度,以商量取代指使,并从身体上走近和陪伴孩子,心理上了解和理解孩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推荐阅读:上网时间控制软件孩子上网必不可少的陪伴 )
田丰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脱离游戏,他会跟这个时代出现一定的割裂,所以在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上,首先一定是让孩子顺利地成为一个可以融入社会的人。
TAGS: 控制孩子上网的软件 管理孩子上网的软件 孩子上网得不到控制 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孩子上网管理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防孩子痴迷网络和游戏 家长认知与态度是关键",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