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21 22:09:47 来源: 作者: 打印 点击:
这个暑假,家住北京市回龙观社区的李女士整天围着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儿子小山转,就怕他一个人呆在家里玩电脑、沉迷于网络游戏。
“以前,小山对网络游戏特别着迷,最高纪录可以不吃不喝不撒不睡一口气玩7个小时,还撒谎骗钱买装备,着实让我和他爸伤透了脑筋。”据李女士介绍,为了不让孩子玩网游,她和丈夫想尽了办法,安装防沉迷软件、控制零花钱、规定上网时间等。
后来夫妻俩一合计,只能强制断网,而且除了上课时间,时时刻刻都陪着小山,坚决禁止他上网。“现在禁了快一年,他还时常念叨着网游,常常在作业本上回忆着画出网游中的情景,过过瘾。暑假来了,总不能因为没有人管他,又前功尽弃了吧。我现在最痛恨的东西就是网游。”
何止李女士,很多家长提起网络游戏都是谈虎色变。尤其在暑期里,孩子放了假,家长却在上班,监管出现了空白,为了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很多家长想到了曾经在社会关注度颇高的“网络监护工程”。
今年3月起,文化部等八部委在2010年启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以下简称“网游监护工程”),要求企业为家长监护孩子玩网游提供帮助。
实施几个月来,“网游监护工程”到底能不能满足家长监护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需求?“网游监护工程”的实施效果带给家长何种启示?究竟应如何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提供一种思考角度。
“网游监护工程”,家长的机遇还是挑战?
与以前单方面强调企业的责任不同,“网游监护工程”因为家长的参与,以及家长、企业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而有了实质意义的突破。这给家长带来控制孩子上网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网络游戏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玩起了网游。据“2009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9.8%的中学生玩网络游戏,42%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释放压力”。未成年人玩网游还呈现出低龄化倾向。有人戏称,很多学龄前儿童,刚弄懂了开电脑,就学会了玩网络游戏。
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青少年上网成瘾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发布的“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在6至29岁的城市青少年群体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其中,有近一半的网瘾青少年属于网络游戏成瘾。
近年来,每年都有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惨痛案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统计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与网络游戏直接相关的案件超过了60%。前不久,湖北一名青年大学生肄业后,整天不吃不喝以玩网络游戏度日,竟导致生病而亡,令人震惊。
有鉴于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家长,对网络游戏及网游企业的讨伐声不断,加强网络游戏监管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全国及地方“两会”上,也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加强网游行业自律等问题,提出过议案、提案。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政府有关部门多次重拳出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2007年4月,在全国推广防沉迷系统,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安装防沉迷软件才能上线运行,还探索实行了网络游戏实名制、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等举措,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参与网络游戏构建了一道道保护墙。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理想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
“网游监护工程”的推出,正是对这一系列举措的延续和补充。据熟悉网络游戏的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政府以前推出的防沉迷系统、网游实名制,还是今年推广的“网游监护工程”,都体现了国家坚持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宗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的建立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网游监护工程”仅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不过,与以前单方面强调企业的责任不同,“网游监护工程”因为家长的参与,以及家长、企业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而有了实质意义的突破。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宇峰介绍:“以前家长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为什么喜欢玩,也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恐慌。而现在,"网游监护工程"为家长和孩子建立了沟通的渠道。通过电话咨询和网游企业后台的数据反馈,家长们能够知道孩子在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也就为家长进一步加强监护、教育提供了方便。”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开展“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就在于企业建立相关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家长、企业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参与网络游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那么,家长该如何通过企业平台实现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监护呢?据记者了解,“网游监护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各游戏企业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监护工程”服务网页,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和申请程序,家长向企业提供监护证明、申请材料以及监护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在核实相关材料后,可依照家长要求,对其未成年子女的游戏账号进行持续跟踪观察,同时,还可根据家长要求,限制或停止向该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记者登录了“完美世界”、淘米网等网络游戏的官方网站,在首页均能看到“网游监护工程”的链接。点击链接进入,整个网页都是有关“网游监护工程”的详细介绍,包括工程的实施目的、家长监护的申请流程、申请进度查询等内容,还有企业专门设置的客服热线电话。
一天傍晚7时左右,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记者试着拨打了“完美世界”“网游监护工程”网页上提供的客服电话,居然还有人接听。当记者以家长的身份提出要监管孩子的游戏账户时,客服人员就公司的网游种类、受理程序、需要的证明材料对记者进行了热心、细致的解答。客服人员还提醒记者,限制、监管游戏账号只是一种手段,要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关键还取决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记者日前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获悉,按照活动的整体部署,所有网络游戏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开通专门受理渠道,并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已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开展“网游监护工程”的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近期内,他们将公布执法检查的相关情况,以及“网游监护工程”实施以来的成效。
监控效果喜忧参半,给我们何种启示?
工程实施几个月以来,一些家长通过此工程,限制甚至“叫停”孩子的游戏账号,也有的家长借此进一步了解了网络游戏,加强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对这个工程的效果持怀疑或观望态度。造成这种差异的,往往是家长本身。
“网游监护工程”启动实施几个月来,具体成效如何?
赶在今年放暑假之前,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几所中小学门口随机采访了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记者发现,由于孩子并未沉迷网游,或者不关注这些新闻等原因,大部分家长并不了解或者未曾听说过“网游监护工程”。部分家长知道“网游监护工程”,但是从未拨打过相关电话。只有少数有这方面强烈需求的家长,曾经拨打过网游公司的客服热线进行咨询,极个别家长要求限制、监管孩子的网游账号。
记者从几家网游公司的客服部门了解到,相比网络游戏数万、数十万的游戏账户,电话咨询“网游监护工程”的家长并不多,申请限制或者封停孩子游戏账户的家长就更少了。“很多家长只是打电话过来问问怎么回事,但真正要求封号的家长少之又少。”某开发、运作儿童网游的公司客服人员告诉记者。
辛女士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儿子开学上初三,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网虫”。辛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以前是在家里玩,现在家里断网了,他就跑到网吧去玩,成天想着怎么通关、升级。同学每次给他打电话,不用猜,准是在讨论通关秘籍;而他给同学打电话,那肯定是去问作业是什么。”为了从网游手中“抢回”孩子,辛女士想了很多办法却都不奏效。
得知“网游监护工程”启动,辛女士满以为看到了希望。不过,打电话咨询之后才发现,“手续太繁琐了”。辛女士说,不仅要填写专门的申请表,还要去当地派出所开具监护证明,再加上儿子同时玩好几款游戏,自己根本搞不清楚,要不到游戏账号不说,准备申请材料就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辛女士电话咨询了几次后,只得放弃。
绝大多数家长对网络游戏不了解,申请程序太繁琐,材料过于复杂,从申请到最后答复耗费的周期太长,都成为业内人士及家长质疑“网游监护工程”可行性和实效性的理由。游戏门户“多玩”曾作过一项调查,51%的网友表示该工程“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而36%的网友则认为“直接无视,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对此,部分网游企业的客户部门负责人表示,“网游监护工程”之所以设置如此严格的程序,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游戏账户被误查误封的情况,损害其他成年玩家的合法权益。“我们会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在咨询、回访、查询、提供处理方案和持续跟踪账号五个环节中,仅需要家长在第一个环节进行操作,而后面的内容都由客服去完成。考虑到家长未必对网络有较深了解,客服人员一般会在网络游戏知识上给予家长帮助。家长只需要一个电话,我们就会根据情况,提供多种方法确认其子女所玩游戏的信息。”
个别家长在拨打客服电话后,的确也尝到了“网游监护工程”的甜头。家住江苏连云港的吴女士是使用“网游监护工程”的一个成功案例。吴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本来成绩很好,四年级时与同学一起接触网络游戏后,成绩就开始下滑了,令吴女士非常头疼。2010年11月,吴女士发现,孩子玩的游戏参加了“网游监护工程”试点,她赶忙联系这家公司,申请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这样一来,他每周末的两天里玩游戏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沉迷其中的时间大大减少了,起到了一定效果。”吴女士说。
安徽广德的俞女士有一个正在读初三的儿子。起初,对于儿子玩网络游戏,俞女士并没有特别在意,也没有干涉。一次,俞女士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发现银行卡里居然少了500元钱,与丈夫和儿子沟通后,才得知是儿子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偷用了。这让俞女士意识到了网络游戏的危险。为此,她专门给儿子玩的那款网络游戏的公司客服打了电话。得知俞女士的情况后,客服建议她申请家长监护工程,可以选择了解账号使用情况或封停账号。为了让儿子吸取教训,俞女士把相关账号信息和证明材料传真到了网游公司,“叫停”了儿子的游戏账号。
如今,看到儿子诚挚地承认错误之后,俞女士又申请恢复了儿子的游戏账号。不过这个账户已经纳入了“网游监护工程”,只要有充值行为,俞女士就会立即收到手机短信提示。此外,她还能定期收到儿子网游在线时间的清单。
对于那些玩网游的中小学生来说,很多人担心家长真的联系上网游公司,把自己长期“修炼”而成、级别较高的账号给封停了,因此在玩游戏方面有所收敛。
不过,记者也发现,有不少青少年网游“高手”,尤其是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中学生,他们拥有同一个游戏的多个账号,就算被家长封停一个,也还有别的账号可以玩。“网游监护工程”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网游监护工程”不是万能药,这个工程肯定会产生一定效果,但是也不能期待开展一个工程就能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有关业内人士表示。
监护工程只是桥梁,什么才是关键?
仅仅依靠网游企业设置一个软件,推出一项工程,恐怕难以杜绝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要给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给力”。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涉及各种深层次原因。”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社工科主任南振国医生表示,“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关键还要端口前移,从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孩子要尊重,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更多兴趣,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游戏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网游监护工程"只是一个桥梁和工具,最终效果如何,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情况。”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在民声论坛等网站开展的关于“网游监护工程”的调查中,很多网友都表示,“网游监控工程”并不一定能完全遏制未成年人的不当游戏行为,最关建还要依靠家长多与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让孩子在更多地方找到兴趣点。
资深网游评论员、网友“飞宇冰矢”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年过春节回家,他感觉大哥与正在上初中的侄女小璐关系特别僵。原来此前半年,小璐迷上了网络游戏,整天“宅”在家里玩游戏,大哥决定和小璐谈一谈,先是尽数网络游戏的坏处对小璐进行说教,后来说教变成了吵嘴:“你这是玩物丧志!”“你根本不懂就信口开河。”“我们小时候没网络游戏,一样可以过!”“我们同学都玩,为什么我不可以?”“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还不好好学习。”“你成天就逼我学习给我报一堆班,啥时候考虑过我心里在想什么?”……
大哥一怒之下禁止小璐上网玩游戏,小璐就跑到外面的网吧玩。父女关系越来越僵。
不过,去年春节,大哥与小璐不仅不吵架了,反倒一起谈起了网络游戏。
“飞宇冰矢”解释道,原来大哥从报纸上看到了“网游监护工程”的报道,了解到家长可以限制、封掉孩子的游戏账号。大哥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千方百计打听到了女儿所玩游戏的公司客服电话,当即拨了过去。客服人员让大哥明白了小璐为什么会迷上网络游戏,也使他意识到应该多与小璐沟通交流。挂了电话,大哥非但没有要求限制小璐的游戏账户,反倒尝试了解女儿玩的网络游戏,与女儿交流网络游戏的情况。就这样,父女间的隔阂慢慢消失了,从无话可说变成无话不谈。现如今,小璐接受了爸爸的建议,每周只在周末玩几个小时的网络游戏,从网游沉迷中走了出来。
“网络游戏并不像家长们想象得那样危险,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是他们释放过重学习压力的途径,也是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方式。”“飞宇冰矢”说,“对于网络游戏,家长不能一味禁止,而应该像大哥这样,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认识到游戏的危害。陪着孩子一起玩玩,也未尝不可。”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适宜未成年人的游戏产品,除了政府要求开展的“网游监护工程”之外,还为家长了解网络游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开辟了其他渠道。例如淘米网下的“摩尔庄园”等,就设置了专门的、可以双向互动的家长管理系统“淘米妈妈”。家长账号与相对应的儿童账号进行捆绑,方便家长查看所对应儿童账号的登录情况以及消费记录,实现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深入了解。
不过,由于平时家长工作忙,不可能实时对孩子玩游戏的情况进行监控,时间长了,孩子们还是会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在回龙观文化讨论区的论坛上,记者还是看到很多家长关于孩子沉迷“摩尔庄园”等游戏的抱怨和担心。这也说明,仅仅依靠网游企业设置一个软件,推出一项工程,恐怕难以杜绝未成年人网游沉迷的问题。要给青少年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游戏环境,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给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指出,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缺失的结果,“网游监护工程”不是治本之策。他说,从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到网络游戏实名制再到现在的“网游监护工程”,说明政府部门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仍然不够彻底。他对一些暴力游戏竟能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表示质疑,认为“应该在审批环节严格控制有害网络游戏”。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也指出,“网游监护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信心和时间。作为网络游戏企业,要加快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积极采取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同时,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调查
城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特大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网瘾青少年比例仅为8.4%,而边远欠发达城市的网瘾青少年比例高达14.8%。
超过半数(50.9%)的青少年网民使用过手机上网。有超过六成(60.4%)的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9.4%。
自我评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
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
超过七成(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认为应该由“网络游戏公司”出资的占48.6%;认为应由“社会公益组织”出资的占45.5%。
五成以上(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近半数(48.8%)的青少年网民认为“设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中心”是非常必要的;37.8%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设立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34.1%的青少年认为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29.4%的青少年认为“需要实行网络内容分级”。
摘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发布的“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链接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海外经验
新加坡:互联网家长顾问组
为从源头上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新加坡对互联网内容实行严格审查制度,同时鼓励父母参与教育和保护孩子。为此,新加坡媒体管理局专门成立互联网家长顾问组,为家长提供长期指导,协助家长指导孩子健康使用网络。互联网家长顾问组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和辅导,指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开发并鼓励使用“家庭上网系统”,为不太了解互联网和不会使用过滤软件的家庭提供解决方案;指导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沉溺网络的倾向,如何及时干预,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日本:特制青少年手机
日本有不少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入迷,而且在手机上网普及后,更是喜欢用手机玩游戏。日本政府一直关注青少年过分依赖手机上网。从2008年开始,要求电报电话公司手机分公司着手行动,专门开发供青少年使用的手机。这种手机能打电话、上网查找资料,此外还安装有定向导航系统,但就是不能玩游戏。
美国:娱乐软件分级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美国的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制度。该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7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如果商家违规卖游戏软件,会遭到家长起诉。
英国:课余活动占据上网时间
英国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但是沉迷网络的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孩子的作业负担比中国孩子轻得多,可以尽情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例如,在小学,老师会给学生开列课外阅读的书单,供学生娱乐消遣,增长知识,学生们还会经常参观博物馆、参加体育活动。英国的家长则经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一般来说,英国孩子16岁开始打工,周末要工作3个小时。孩子在打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及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对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很有帮助。正是这些课外活动,占据了孩子们上网的时间。
TAGS: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一项监护工程折射的网游江湖",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绿色网络助孩子健康成长
下一篇:绿色上网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