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从手机上找快乐,找到的更可能抑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简·腾格(Jean Twenge)在《临床心理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美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数量在快速增加。从2010年到2015年,短短五年时间,美国青少年感觉“没用和不快乐(抑郁症典型症状)”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激增了33%,青少年企图自杀事件增加了23%,13岁到18岁之间人群自杀率上升了31%。
在对青少年进行了几次大型调查后,简·腾格发现,所有的可能迹象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 智能手机的突然崛起 。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末到2015年,美国青少年有智能手机的比例从50%多迅速增加到73%,而2012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和自杀率都开始上升。
腾格认为虽然不能保证说智能手机应该承担责任,但两者的时间点让人高度怀疑。“2012年至2016年,(美国)青少年生活变化最大的是他们花在数字媒体上时间增加,以及面对面社交活动和睡眠时间的减少。”腾格说。
她发现,与那些每天只上网1个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每天青少年上网5个小时以上的自杀风险更高,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考虑自杀、制定自杀计划或尝试自杀。
一个原因是盯着手机的时间越长,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越短。面对面交流是人类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因素,哪怕是闻到另一个人的气息、一个眼神对视,对沟通都有积极影响。缺少真实的交流的人,情绪就会衰退,陷入抑郁。
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面世。大约在同时,美国青少年每周和朋友出去玩的时间开始明显呈下降趋势。
睡眠时间也会受影响,而睡眠不足是导致患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十四岁的小青暑假常常玩手机到半夜12点、1点,连续看了四集热播影视剧之后,常常感觉到一阵空虚,“也没太大意思。”过去的四个小时好像蒸发了,只留下眼睛疼和脑袋晕。
身边凋敝的乡村和影视剧里的花花世界相差太大。我为什么出生在农村?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小青隐隐有时候会被类似的想法所困,说不清,想不明白。
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根源竟然是心理痛苦?
说起孩子花大量时间玩手机,为打游戏而影响吃饭睡觉学习,父母和老师们深恶痛绝,但容易仅停留在于谴责手机游戏公司、App供应商上,却忽视了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原因。
事实上,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孩子往往是为了躲避现实中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没“上瘾”,在后面的人生里这个概率是很小的,15~19岁是最易出现依赖电子游戏的年龄段(同时,中国孩子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什么?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遇到大量成长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缺少权威的成年人给予引导和支持,他很可能会陷入迷茫中。手机娱乐是他们逃避眼前焦虑和痛苦最便利的选择。
而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会面临很多阻力:渴望父母关爱而不得、和爷爷奶奶缺少深度情感交流、学业跟不上、业余时间空白无聊、如何交到朋友的苦恼……
王老师在朋友圈发表了她的看法:
“留守儿童回到家里就一个人或者和爷爷奶奶一栋房子在一起,(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学困生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必然会找突破口。学生说周末不玩手机太无聊了,作业不会做,又没人说话,没其他事情做,只能玩玩手机,听听歌,打打游戏了。”
与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孤独、无聊,是这些孩子共同的感受。打游戏能短暂抚慰这些孩子的心理,但过不了多久,漫长的现实痛苦还会重新袭来,于是,再次拿起手机。
同样是玩手机,为什么伤得更重的是农村孩子?
农村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一天多次”、“一天一次”上网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城市未成年人上网,三个群体“一天多次”上网比例分别为:城市9.3%、农村15.4%、留守儿童15.8%。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对孩子上网的指导和监督相对忽视。
家庭是最能提供有效干预的环境,但留守孩子没有父母有力的监督和指引,爷爷奶奶说不能玩手机只是一句空话。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喜欢玩手机,不是多大的事儿。有些家长为了让年幼的孩子不烦自己,甚至主动用手机当电子保姆,“孩子玩手机,省得闹人了,还不耽误咱干活。”(推荐阅读:看我怎么让我的孩子绿色上网 )
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花不少时间在手机娱乐上,这个现象与城乡二元化、快速城镇化、留守儿童等议题息息相关。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缺乏亲情陪伴、父母缺少正确养育方式的农村孩子最容易被强势的手机娱乐卷入,也伤得最重。
TAGS: 管理孩子上网的软件 管理孩子上网 控制孩子上网 孩子上网管理软件 管理小孩子上网软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手机娱乐正在怎样伤害农村孩子?(二)",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