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如今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1.4%,这次调查面向北京、浙江、内蒙古、广西等10个省市区县(镇)以上的100所学校,向10000名学生、5000名家长发放了问卷。调查还发现,多数家长倾向于认为孩子上网弊大于利的态度几乎没有变化。雷雳教授分析这种状况时说:“这一代孩子从很小就接触网络,他们是网络‘原住民’,而父母一代算是‘网络移民’,面对互联网潮流,家长必须改变观念,顺势而为。”
然而,令家长和学校担忧的网瘾,微信控这些情况也确实存在,如何才能避免呢?雷雳教授首先给家长支招:“摆脱孩子对网络社交的依赖要鼓励他们进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先从家庭成员的交往做起,让孩子在家里,在父母眼中找到更大的心理认同,对孩子学会倾听,多听少说,对他们的看法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一些荒唐可笑的说法也不要嘲笑,不能破坏孩子的自我评价,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和父母没什么可说的。”
“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现在确实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授雷雳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其实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紧密相关的。”他分析说。
由于现在孩子的生长发育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明显提前,通常小学高年级就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确定自我认同,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地位,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结果,别人对我的评价……孩子越来越重视这些,如果从身边的人群寻求不到这种心理认同,他们很自然就会倾向于网络社交,而电子产品和即时通讯的快速普及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雷雳教授表示,之所以有孩子会成为微信控,其实首要责任在家长,“现在家长都很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和孩子认真沟通,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长期忽视孩子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愿望了,就会转向其他渠道,通常会在同学、社区伙伴中寻找心理认同者,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就会依赖网络社交。因为在网上,通过微信、微博、QQ可以随机认识很多人,如果谈不来,可以马上换人,直到找到认可他的人,交往的机会非常多,这是非常诱人的,在网络交往中更容易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难免上瘾。”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苑立新从事儿童工作多年,他表示:“信息浪潮正在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无论男女老幼,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电子产品的便捷、互动和娱乐性对孩子的吸引力非常大,即使大人也有不少会沉迷其中,成了微信控、微博控,更何况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呢?”他认为,这种情况并不可怕,不宜简单地禁止,“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耐心疏导,如果一味采取管控、呵斥、禁止等方式,会激发他们的逆反情绪,孩子的心理特点是越禁止越好奇。”
这代孩子是网络“原住民”
雷雳教授指出,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一项原则是“不扰常规”,即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控制时间很重要,中学生一般控制在每周10个小时以内,小学生更短一些。”除此以外,老师和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把电子产品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作业,拓展知识,而不仅仅用于游戏和聊天。(推荐阅读:反黄软件,你身边最强悍的帮手 )
中国儿童中心的苑立新副主任表示,学校与其简单禁止,不如组织孩子们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说说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认识,自己分析一下利弊,孩子并不是不讲道理的,关键看怎么疏导他们的想法和情绪,“但是对网上结交陌生人和网上购物一定要慎重,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危险和陷阱。”
TAGS: 孩子上网得不到控制 怎样限制孩子上网 孩子上网成瘾 限制孩子上网的软件 管理小孩子上网软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孩子在网上 寻找亲密感和归属感",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孩子网络成瘾该怎么办?
下一篇:反黄软件是父母手中的“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