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网瘾,他们说,目前并没有关于网瘾的足够证据,建议用“过度网络使用”来替代;谈到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他们说,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打网游,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用疏导代替监控;谈到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他们说,最好的保护是在网络之外,比如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社会上增加适合孩子玩耍的实体空间等……
为孩子创造游戏之外的活动空间
赵嘉敏 译言网创始人
家长要适度玩游戏,这方面父母亲可以进行角色分工。像我们家,作为父亲的我因为本身也玩游戏,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来引导他,而母亲就会限制他。
现在孩子们除了学习以外能够到外部活动的大片时间特别少,孩子除了玩游戏还能干啥?没有了。但这个又不是特别简单就能解决的事,比如金老师说倡议增加户外空间,但是考虑到了责任与安全等问题,国内给孩子玩耍的公共空间不多。
“赋能于儿童”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
朱迪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副研究员
95后和00后这群青少年的文化跟80后、甚至90后非常不一样,他们更愿意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场域。我们要搞清楚这种青少年的文化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作为学者,要考察和挖掘青少年文化的存在机制,还要看一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不是也在其中起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作为家长要平等地和子女探讨他们使用互联网或者打游戏的边界何在的问题。这个边界不光光是具体的类似使用时间或者游戏类型的界定,更重要的是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是有边界的,并且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行为也是有边界的。
从赋能报告的思路出发,也要赋能于儿童,这个赋能当然要有父母的引导和交流,另外,各个利益相关方也都要做出一些努力,包括父母、家庭、教育者、学校,甚至是公共场所。
游戏是两代人共同的成长经验
何祎金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确实在国外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的研究中,更多侧重对网络阴暗面的过滤,像暴力和色情的内容,以及保护线上和线下的未成年人,避免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遭受侵害。但是游戏成瘾或者说game addiction在互联网保护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前者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是存在激烈争论的领域。一份心理学量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特别像70后或者80后,一旦成为父母,他们本身也有一个游戏的体验,在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关于游戏的交流,是一种互动。
“网络成瘾”的说法并不准确
苏文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儿童保护官员
我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一些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伙伴们,都不建议使用网络成瘾这个词,我们一般会用的是过度网络使用。目前在学术理论层面,成瘾这个词更多还是物质成瘾联系起来,我们认为网络使用还没有完全成瘾的证据。
儿童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但这个权利要平衡。一方面网络上有非常多的风险,他的隐私权利等可能会受到各种侵害,需要受保护。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可以获得他所提供大量知识、娱乐、社交等信息。那么该怎么平衡他们的参与权和受保护权?
用“引导”、“陪伴”取代“管理”
杨雅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讲师
技术已经嵌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可能游戏、社交和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同等重要,或者说游戏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社交的途径。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转变视角,将游戏看作孩子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于孩子进行赋能,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互相沟通,让孩子参与进来,自主设计游戏上的时间与金钱花费等。我认为家长和社会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引导与陪伴。
另外,了解未成年人对于网络游戏的认知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90后甚至00后来说,他们本身对于游戏的认知和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就影响了他行为的启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选择。(推荐阅读:儿童上网管理软件,我们的好帮手 )
古语说致远恐泥,但是前一句是小道上亦有可观。网络游戏可能导致沉溺,但是它也有蔚为大观、能够使人选择其成为自己合理职业的这样一个理由。虽然是个案,但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TAGS: 戒网瘾、网瘾、戒掉网瘾、网瘾戒除、 孩子网瘾怎么办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10位专家给出了这8条建议(四)",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限制上网时间 上网软件显身手
下一篇:宝宝爱上网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