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网络游戏,是目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200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中国小学生上网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而这3000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会玩网络游戏。面对如此庞大的小学生网民,靠“堵”来隔离网络游戏对小学生的诱惑,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不必谈“网络游戏”就色变,不正视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陶教授的观点实际上是把正确引导网络游戏和催生网瘾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作用。如同80年代初教育工作者谈“性教育”、“生理教育”色变一般,以为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沉迷于“色情”而不能自拔,但恰恰相反,有关专家在研究青少年性犯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缺乏了解正确的性知识的渠道,反而容易导致犯罪”。
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点孩子可能认识不到,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因此不能极端地把网络游戏当作恶魔,唯恐避之不及。小学生正处于喜爱游戏的年龄,而游戏也是孩子的权利,虽然国家针对中小学生上网吧有严格限制,但并没有禁止其在教师和家长引导下,选择健康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的权利。放眼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其教育部门在充分认识到“禁果效应”和孩子的“逆反心理”情况下,制定了网络游戏分级标准,比如“EC”级就属于“适合三岁以上的儿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长反感的内容”这类网络游戏。可见,从世界潮流来看,我们也不应该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一棒子打死”。
其实,很多网瘾少年正是因为得不到有效引导,才会走上成瘾之路。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引导,而不在于“隔离”。采取“堵”的策略,实际上是回到了避谈“性教育”的年代,是观念上的倒退,效果只会更差。(推荐阅读:孩子绿色上网,家长就找绿色童年)
我以为,对于网络游戏进小学教材,我们首先要肯定其正面引导作用,之后在操作上发现更多改进余地。比如在网络游戏的选择上,是否远离了暴力,是否能体现互助协作精神?在引导孩子认识网络游戏的同时,强调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这些才是更值得我们探讨的建设性问题。
TAGS: 学生上网 学生上网过滤软件 学生上网管理软件 学生上网怎么办 学生上网时间控制软件
版权声明:绿色童年网站所刊载本文:"“网游恐惧”堪比羞谈“性教育”",除特别声明外,其版权均属于绿色童年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绿色童年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控制上网还是绿色童年最好